Uncategorized

PAL-V one

Posted by 系統管理 on August 25, 2012 at 3:36 pm

受夠了總是在路上不斷塞車嗎? 現在有一種最新型態的汽車,它結合了直升機與汽車的功能!這款荷蘭飛行汽車PAL-V ONE有兩個座位, 在路上行駛時是使用三個輪子,最高時速可達180公里。特殊的車身邊緣傾斜和輪胎的精細設計, 讓它在路上跑起來就像機車一樣靈活!若是駕駛它飛行,時速也是180公里,高度則可達海拔1.21公里以下。 當然,若要駕駛這台車,仍需要先考到專業的飛行執照等等相關執照才行喔! PAL-V 飛行汽車既是一架飛機,也是一輛汽車:為私人、專業人士和組織提供了快速的門到門機動性。 它目前使用普通汽車的汽油,將來還會采用生物柴油或生物乙醇。陸空行速最高均可達到每小時180公里。 在陸地上,這款采用空氣動力學設計的3輪汽車同時具備汽車的舒適性與摩托車的靈活性,這要歸功于其已獲專利的尖端“傾擺”系統。 飛行時,PAL-V 就成了一架標准的旋翼機。低速起飛和降落,不會失速,極易操控。這也使 PAL-V 成為安全性最高的飛機類型之一。 只需要20-30小時的培訓就可以領取牌照。起飛時只需要一條長165米的跑道,可以是鋪設過的或草地跑道。 多位專業人士和公司正在對 PAL-V 能夠為其業務帶來怎樣的效率和更高的效益進行研究。 警察、軍隊和飛行醫生等潛在的主要客戶已經表示對這款飛行汽車在偵查、機動性、戰后局勢援助和國土安全方面的用途有興趣。它將機動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知道是因為交通擁擠已是全球各先進國家的共同問題,還是飛行始終是人類最大的夢想,在今日的新聞報導中,竟然同時出現有兩則同樣是以〝空中飛車〞為主題的報導,一則是介紹美國麻州的TERRAFUGIA Transition空陸兩用車,另一款則是來自荷蘭的PAL-V One。 與TERRAFUGIA Transition空陸兩用車採用折疊固定翼概念不同的是, PAL-V公司所設計的PAL-V ONE卻是採用折疊螺旋翼的方式來達到飛行的目的, 在一般的行駛模式下,螺旋翼可以向後收折於車頂的後方, 並且以三個輪子在地面上行走,類似直昇機座艙的車身也擁有足以兩人一同乘坐的空間配置, 車身尺碼則分別為4.0×1.6×1.6m。 有趣的是,PAL-V公司還進一步公布了PAL-V ONE的技術規格, 並且分屬道路與飛行兩種性能表現,其中PAL-V ONE擁有依據230hp的引擎, 在道路上可享有180km/h的極速表現,同由於車身重量僅有680kg, 因此0-100km/h衝刺加速還能在不到8秒的時間內完成, 並可享有12km/L的平均油耗及糕達1200km的行駛距離。 而在飛行模式時,PAL-V ONE雖然是採取直昇機的架構, 但還是需要165m的跑道來進行起飛的動作, 著陸時也需要30m距離來進行減速的緩衝, 而最高飛行時速也是180km/h,但由於飛行時較為耗損燃料, 所以〝行駛距離〞也將因此而縮短至350-500km的水準。 目前PAL-V公司仍在積極尋找其他的投資者與資金, 從2001年開始投入相關領域的研發至今,已經相繼砸下了高達600萬歐元(約2.3億台幣), 預計在2014年便有可能量產上市,實現人類愛好飛行的的夢想。 照片: 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gHSaNtAMjs 參考資料: http://tw.myblog.yahoo.com/jw!EbZOgL6aExsLaJp0wNih/article?mid=15805&prev=15806&next=15774 http://oursogo.com/thread-1347112-1-1.html http://pal-v.com/the-pal-v-one/ http://www.juksy.com/index.php/super-car/item/15995-%E7%B5%82%E7%B5%90%E5%A1%9E%E8%BB%8A%E6%83%A1%E5%A4%A2-pal-v-one%E5%80%8B%E4%BA%BA%E9%A3%9B%E8%A1%8C%E6%B1%BD%E8%BB%8A

自動接殺垃圾桶

Posted by iamdcchen on August 9, 2012 at 3:29 p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qDTE6dHpJw&feature=player_embedded 日本一位匿稱Modder FRP的網友他突發奇想將Xbox Kinect技術與垃圾桶結合,設計出「自動扔進垃圾桶」。 與一般垃圾桶不同處在於,他把XBOX 360遊戲機的Kinect體感套件技術改裝在垃圾桶身上,並在底部裝上電動輪子,搭配自己撰寫之偵測與預測程式,組合成「自動扔進垃圾桶」,自動偵測有無垃圾要從天空中落下,如有感應到垃圾要落下,它將快速移動到垃圾將落下的位置不偏不倚的把垃圾接住。 附註:Kinect 技術簡介 (來源:http://www.techbang.com.tw/posts/2936-get-to-know-how-it-works-kinect) 1.Kinect中間鏡頭是攝影機: 一般常見的RGB彩色攝影機,辨識玩家身分以及辨識基本的臉部表情,也可應用於擴增實境遊戲、 以及視訊通話時;同時Kinect還搭配了追焦技術,底座馬達會隨著對焦物體移動跟著轉動。 2.左右兩顆鏡頭則是3D深度感應器: 左右兩邊鏡頭則分別為紅外線發射器和紅外線CMOS攝影機所構成的3D深度感應器;Kinect主要就 是靠3D深度感應器偵測玩家的動作。 3.此外還有陣列式麥克風: 藉由多組麥克風同時收音,比對後消除掉雜音。

自動駕駛上路測試!!

Posted by 系統管理 on July 31, 2012 at 9:13 am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dO6JtncrY08 三輛自用車和一輛卡車成功的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於高速公路行駛了125哩,透過雷達和雷射追蹤第一台駕駛者所駕駛的卡車,並和其保持適當的距離,但駕駛者如果不放心的話還是可以馬上自己駕駛!Volvo和Ricardo為了想測式自動駕駛在實際上路時的效果而選擇了高速公路進行測試,前導卡車以時速53哩的速度行駛,不管是加速、煞車或是轉彎都會跟著第一台車,這也是第一次自動駕駛上路測試!!

第六感科技

Posted by stanforwhat on June 26, 2012 at 10:24 am

麻省理工學院的天才學生普拉納夫(Prarnav Mistry)展示了一種叫做「第六感」的人機互動新裝置。這套裝置包括:手指上的各色輔助空間定位指套、肚子上的投影機跟攝影機,三種東西連在一起之後才能作用。無論是投影、攝影、解碼捕捉、虛擬碰觸,任一項技術都沒有獨特之處,但把它們組成一串可能是第一人。如果?,Windows系?的圖形化介面把人們從Dos系?下解放出?,用更符合直覺和人性的方法讓人們對電腦進行操作是一次新技術的跨越的?,那麼這套普拉納夫(Prarnav Mistry)提供的第六感(Sixth Sense)?置,則是另外一次意義更為深遠的騰躍。 截至目前為止,對於人機介面的研究所在多有,像是最近因為任天堂遊戲機Wii的流行,鼓勵了不少學院內的研究生進行「無線感應手把」以及類似Wii遊戲機的操作介面的專題跟研究。Wii的把手雖然方便,但仍需要手持一個機械,所以後來便有人想到,也許我們可以單純的用攝影機補捉特定的物體,再輔以電腦運算,這樣就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了!而普拉納夫更進一步的將投影機整合到他所設計的系統裡,合拼攝影機補捉使用者的動作!這就是影片中虛擬手機鍵盤的原理。 影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3H3JOtvSs&feature=player_embedded 參考資料: http://case.ntu.edu.tw/blog/?p=1558

Made in Japan! 鋼彈的前身 ─ Vaudeville

Posted by stanforwhat on June 19, 2012 at 1:17 pm

鋼彈(Gundam),或機動戰士(Mobile Suit),是由早期日本的卡通漫畫所構想出在未來做為軍事用途的一種軍事行動載具,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對很多男孩而言,鋼彈是夢寐以求的大玩具,期望有朝一日能坐上鋼彈駕駛艙,操控駕駛鋼彈。也因此,有一群鋼彈迷們為了追逐夢想與看出淺在的商機,合資成立「水道橋重工」公司來設計並製作鋼彈,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原型機─Vaudeville即將於今年2012年完成,並進行量產販售。 Vaudeville 身長約 4 m,重達4頓 ,並以四足+輪胎的方式移動,在未來如果二足步行的平衡控制技術能夠再有所成長的話,類似鋼彈的大型移動載具便能完成了。 特別的是,有別於以往汽車或飛機的架式模式,Vaudeville的駕駛方式是採用類似Kinect的體感控制技術,配合獨特的控制握把設計,駕駛員能在駕駛艙裡面使用控制握把,可直接對Vaudeville機體進行體感控制,使機體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影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T0OhCDBsGs 參考資料: 水道橋重工 http://suidobashijuko.jp/

臉部跟蹤系統

Posted by iamdcchen on June 13, 2012 at 3:44 pm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 Keio University 研發了一新型臉部跟蹤系統,此研發專案是由 Associate Professor Yasue Mitsukura 所領導的。此研究利用普通的 PC 電腦和攝像頭、通過攝像頭捕捉 面部表情,跟蹤使用者的眼睛、臉部、頭部和頸部的運動軌跡,然後轉換到 CG 虛擬形象上。 經過演算處理之後,虛擬人物就可以即時地同步演示使用者的臉部動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vievLytmrs&feature=player_embedded 新力線上娛樂(Sony Online Entertainment)也在今年E3遊戲大會推出一種新的名為SOEmote的 面部識別技術,專為其旗下某款遊戲所量身打造。讓玩家使用網路攝像頭捕捉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語音, 從而實時改變其在遊戲內所扮演角色的動作和聲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MH3NWCzck 進階的追蹤識別應用:

Leap Motion: 3D hands-free motion control, unbound

Posted by 系統管理 on May 22, 2012 at 10:38 a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XvvCtfSU2s&feature=related 這些年觸碰螢幕是個很夯的科技,但是相信很快的我們要邁入飛觸碰式的時代,由Nintendo 的 Wii 開發了這項科技,以及後來Microsoft 的 Kinect,已經讓這項科技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可以作體感3D控制。要使用這樣設備只需要一個USB外接設備和一套軟體,價格上面預計只需美金70,因為Microsoft希望這項科技能夠像app一樣讓大家來開發他的用途,其敏感度據稱比市面上任何類似設備高200倍,能夠偵測到手指甚至是筷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_d6KuiuteIA#! 參考資料: http://news.cnet.com/8301-11386_3-57437404-76/leap-motion-3d-hands-free-motion-control-unbound/?tag=mncol;topStories

Microsoft Research: Using the Doppler Effect to Sense Gestures

Posted by stanforwhat on May 16, 2012 at 4:50 pm

之前Microsoft所推出的體感偵測器-Kinect,可以偵測使用著不同的體感動作,達到人體運動偵測的實現,讓使用者能夠更直覺式地操作電子器材,甚至帶動了許多體感偵測技術的創新應用。 除了影像偵測技術之外,Microsoft更希望將聲波偵測的技術應用於體感偵測的實現。近期Microsoft研究中心透漏了最新的體感偵測技術,利用聲波偵測使用著的手部動作,透過都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的原理,建立聲波感測系統,感測使用者的手勢動作。 在使用著的手勢移動過程會產生微弱的聲波,此聲波的頻率非人耳所能接收的範圍,但可藉由電腦端的收音設備(麥克風)以及聲波偵測器,監測聲波距離以及聲源的移動軌跡,藉以判斷使用者的手勢動作。 目前此項技術正在進行完善與測試當中,期待未來技術成熟之後能與Kinect作結合,提高體感偵測的準確性。 參考資料: Microsoft Research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redmond/groups/cue/soundwave/  

磁性變速箱

Posted by n18991372 on April 30, 2012 at 7:55 pm

New Invention Magnetic Transmission Syste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dLU4_6ZDM&feature=youtu.be New invention magnetic transmission system 變速箱的目的:輸入與輸出功率相同的條件下,藉由速比的改變,主要希望達到扭力改變的效果,進而使得轉速改變。 該影片中變速箱可以達到扭力改變的效果,因僅只有一速比,故無法達到無段變速的效果。 參考資料:http://www.youtube.com/watch?v=ludLU4_6ZDM&feature=youtu.be

添加方向性的觸控螢幕

Posted by iamdcchen on April 25, 2012 at 3:28 pm

智慧行動裝置已無庸罝疑成為當今科技的主流,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裝置便心觸控螢幕。觸控螢幕概念發展已不算是新奇的科技,儘管現在觸控螢幕的觸控精準度越來越高,但對於使用者提升真實感的「觸控回饋」這部分卻仍有待加強。 目前主流的手機、平板裝置的觸控回饋機制皆相當簡略,只能在使用者觸壓螢幕時產生振動代表碰觸的知覺,實際上對於提升使用者的真實感非常有限。 日本廠商 NEC 和東京工業大學便為了大幅提升觸控回饋的效果,研發出具有「方向性」的觸控回饋機制。具有方向性的觸控回饋機制,讓使用者即使在玩當紅的憤怒鳥遊戲時也可明顯感受到拉彈弓的真實體驗。 事實上此開發中的技術原理並不複雜,主要藉由螢幕四個角落的加入纜繩機制,當使用者觸碰、拖曳螢幕上的物體時,系統便即時運算拖曳時相對應的方向性,進而啟動角落的纜繩模擬拉扯的力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eP1BcdYrEY&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