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14
17
韓國海洋技術研究院研製出一台六腳螃蟹機械人Crabster CR200,未來用於淺海區的水下作業。目前由螺旋槳驅動的下水機械人和運載潛艇都不能應付海底里的強勁暗涌,而這個螃蟹機械人是來取代它們的。
我們知道,下水機械人在海洋研究、水下探測還有搜救任務上發揮?重要的角色。不過它們多數依賴於螺旋槳驅動,遇到強勁的對流的話無法正常工作。另外,它們能夠抵達的地方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韓國科研人員一直在努力探索解決方案。後來他們從節肢動物得到啟示,於是按照螃蟹的外形把機械人Crabster CR200研製出來。機械人整體的重量為600公斤,外殼足以對抗強勁的壓力。為了減少暗涌對機械人的影響,科研人員給它設計了一個平衡系統,可以通過調整姿勢來漸少影響。
螃蟹機械人的體積大小為2.42m×2.45m×2m,容納四個操控人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主操控者負責整體的行動,副駕駛控制前腿和燈光,還有攝像頭。導航者負責整體路線的規劃和監控,而最後一個成員要觀察和處理各種傳感器反饋回來的數據。
這台機械人完全可以在海里工作數天。科研人員希望它能夠挑戰淺海區域的強勁暗涌水域:當暗涌的速度超過1.5m/s的時候,足以撕裂人類常用的潛水面具。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下水機械人也無法正常工作。
參考資料
http://www.hksilicon.com/kb/articles/207399/Crabster-CR200
http://www.popsci.com/article/technology/giant-robot-crab-walks-probably-coming-right-you?dom=PSC&loc=recent&lnk=4&con=giant-robot-crab-walks-is-probably-coming-right-for-you
Apr 14
13
德國一家機械製造商 Festo,向來以自然界的大小事物為設計根源,過去曾經推出過機械海鷗、靈感來自於象鼻的機械手臂,這回則是一舉打造出一隻可接受主人手勢控制的仿生機械袋鼠,目前定名為 BionicKangaroo。
技術上則模擬了真實世界袋鼠跳躍最關鍵的生理功能,亦即透過落地過程來蓄積再次跳起的能量,讓仿生機械袋鼠同樣可以透過最有效率的方式來持續跳躍,構造上則是以壓縮或氣體儲存裝置來將高壓轉換成跳躍所需的動能,機械袋鼠重量僅七公斤(站立時高約一公尺),也是讓其能順利跳躍的關鍵之一;除此之外,透過內部的動力控制系統,還可以操控它進行相當精密的動作,同時維持其站立而不會輕易頃倒。
根據目前測試結果,BionicKangaroo 垂直跳躍 40 公分,水平則可達 80 公尺 公分
參考資料:http://www.cool3c.com/article/78327
Apr 14
7
該大象鼻仿生機械手是由德國一家Festo公司根據象鼻子的特點,研製而成的機械裝置。其材料主要由塑料管製成,不僅優雅靈活伸緊自如,還能與大像用鼻子捲起物體的動作一樣通過伸展和捲曲來進行搬運、裝卸的工作,更能解決長期困擾工業機器人的安全問題。
將它與全自動系統裝置連接在一起以後,電阻傳感器會採集接觸力信號以輔助其姿態控制,塑料管就如同操作工人的第三隻手一樣靈活有力,大大便利了汽車組裝一類的工作。整個機械象鼻擯棄了傳統機械手笨重的液氣壓或電機驅動方式,研究人員彼得波斯特稱:“在這個裝置中,沒有像其他機械一樣堅硬的部件”所以採用輕質柔性的塑料管當做關節,對操作人員來說它非常安全。
參考資料
1. http://www.festo.com/cms/en_corp/9655.htm
2. http://jgospel.net/news/tech/%E5%BE%B7%E5%9C%8B%E4%BB%BF%E7%94%9F%E6%A9%9F%E6%A2%B0%E8%B1%A1%E9%BC%BBbionic-handling-assistant.c26655.aspx
Mar 14
20
美國太空總署(Nasa)將宇航員移居火星及月球生活視為優先任務,科學家們也如火如荼地研發非傳統的施工建造技術,其中3D列印被視為一個最可行的方式;美國太空總署(Nasa)目前就出資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開發名為「Contour Crafting」的3D列印技術,以期能在月球上蓋基地及修建房屋。
據研究人員表示,「Contour Crafting」將可以運用分層製造技術,使混凝土或月球土壤等變成建築材料,然後放入可移動的噴嘴上,只要啟動電腦設定的建築模樣,按一個電腦按鈕,就能夠遠端操控機器人在24小時內蓋一棟房子。
科學家們認為,建築材料90%可在月球表面取得,意謂將來創建月球住居的成本,將能比現在從地球運送至月球減省許多。而且日後這套系統也能用於地球上,做為災區或貧民區興建簡單的家。 目前由荷蘭非營利組織發起的火星移民計畫「Mars One」,預計於2025年將通過甄選的24名自願者送上火星。若「Contour Crafting」3D列印技術能夠在此時程前完成,將能使這群「有去無回」的移民者,在月球上的家生活的更舒適。
參考資料: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71920353827.html
Mar 14
8
仿生手技術出現重大突破!根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與義大利比薩仿生機器人研究所的科學家6日在美國「科學轉譯醫學」期刊聯合發表的研究成果,一名10年前被炸斷手的丹麥人接上新型仿生手之後,不僅能順利抓取東西,還首度有觸覺,感受到抓取物的質地與形狀。
36歲的索倫森10年前左手被爆竹炸斷,去年他在羅馬接受手術,將約頭髮寬的電極植入手臂的正中神經與尺神經,再接上配備感應器的義肢。義肢上的感應器會測量義肢每根手指的人造肌腱壓力,評估抓取不同物體的力道,電腦再將資訊透過電子訊號傳遞,由神經來解讀。
可辨識物體形狀與質地
索倫森接受測試後,手的感覺逐漸恢復,他可以辨識出物體的大致形狀與質地,例如可以感覺到物體是圓是方,也可以感受到橘子與籃球的不同,相較於過去的義肢很難控制力道、使用者抓取東西時可能因用力過度而弄壞東西,有長足進展。基於安全考量,植入的電極在測試30天後移除,不過專家認為這些電極留在人體幾年也不會造成問題。
義肢要量產 至少還要5年
這是2009年第一代LifeHand裝置問世以來,仿生手技術最大的進展,不過相關領域仍有補強空間,科學家希望未來能讓義肢裝戴者感受到物體更細部的質地、區分出物體的冷熱不同,也將加強義手的感應力,同時微型化電子裝置以讓義手更便於攜帶。團隊表示,這種「感應式」義肢要量產上市,至少還需要5年時間。
參考資料:http://tw.news.yahoo.com/%E5%A4%A7%E7%AA%81%E7%A0%B4-%E4%BB%BF%E7%94%9F%E6%89%8B%E6%9C%89%E8%A7%B8%E8%A6%BA-221022902.html
Mar 14
3
日本HiBot公司,專門研究極端環境中的機器人公司,在國際機器人展覽會(IREX)中展示了最新型的兩棲蛇機器人。
HiBot公司說到,新模型的機器人不只能在陸地上前行,在水中也可以很平順的前進。而且新模型的機器人更加的模組化,可以更方便的更改它的長短。客戶也可以在他的前頭或後面添加感應器或是攝影機,可用在探勘極端環境的用途上。
參考資料:
http://spectrum.ieee.org/automaton/robotics/industrial-robots/hibot-demos-new-amphibious-snake-robot
Feb 14
25
金屬,這是我們最常用來建構結構的物質。但對於3-D列印來說,金屬列印直到現在都還是個富有挑戰性的議題。對此,荷蘭設計者Joris Laarman與軟體公司Autodesk共同設計的一套新的製程,MX3D-Metal,來進行金屬列印。
對於普通3D列印機而言,製程必需在一個水平的列印平台上進行。而且如果列印物有懸垂結構的話,則必需另外增加支撐材料來防止列印時材料塌陷造成造型失敗。MX3D將一支機器人手臂和一個高級的焊接機相結合,因而能夠自由列印鋁、鋼、不鏽鋼、銅、青銅等材料且不需要添加任何支撐結構。
要列印不同的金屬,對工藝和軟件的要求都特別高,通常不同的金屬需要設置不同的參數,甚至需要不同的打印噴頭,這些都需要在機器控制軟件裡面事先設置好。另外MX3D要實現反重力,就需要在打印下一層之前有足夠的時間讓上一層充分硬化,因而列印時間要比一般的3D列印要長得多。而付出這些代價而賦予反重力列印的優勢則是給了金屬打印更大的自由,幾乎能夠製作出任何大小、任何形狀的金屬製品。
參考資料
http://www.fangpian3.com/html/xw/c&p/2014/0221/MX3D-METAL.html
http://www.popsci.com/article/technology/watch-robot-3-d-print-metal?dom=PSC&loc=recent&lnk=1&con=watch-a-robot-3d-print-with-metal
Jan 14
21
義肢在未來將可以配合人的想法來做控制!美國一名男子瓦特(Zac Vawter)在4年前發生車禍,右腿膝蓋以下被迫截肢,不過他裝上了一個價格不斐的「智慧型義肢」,該義肢可以讀取人大腦中的想法,進而做出各種活動,就和正常的腿沒兩樣。
根據《NBC News》報導,32歲的瓦特4年前遭遇車禍,右腿膝蓋以下被截肢,但他在2012年得到這款世界上第一個能用大腦控制的智慧型義肢。這項突破性的科技是芝加哥學院的哈格洛夫(Levi Hargrove)團隊所開發出來的,將義肢和大腦相連接,使用神經系統對其進行控制,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和市面上的義肢相比,智慧型義肢在膝關節和踝關節處各有一個感應器,能對使用者腿部肌肉及神經進行感測。當使用者的大腦「發號施令」時,智慧型義肢能夠讀取使用者的神經反應,進而能夠和正常的腿一樣活動,比方說能夠無障礙的上下樓梯、走路、坐下等等。
經過一年多的試用,瓦特對於智慧型義肢感到相當滿意,他說這個義肢能夠照著他的想法去完成很多事情,「想去哪就去哪」。智慧型義肢的研究經費是由美國陸軍出資800萬美元(約2.3億新台幣),當初開發的最終目標是投入軍用。研究人員表示,未來他們會把智慧型義肢降低錯誤率,為商業化做準備,預估最後成品開價約2萬到12萬美金(約59萬至350萬新台幣)左右。
影片所在網址:
http://www.nbcnews.com/health/first-mind-controlled-bionic-leg-groundbreaking-advance-8C11257732
原文網址: 想幹嘛就幹嘛 要價百萬「智慧型義肢」讀懂你的大腦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001/276713.htm#ixzz2r2IjuJNI
Dec 13
25
對人類來說,探索海底沈船意味著花費巨大的財力、精力,而且還時常伴隨著危險。但若送機器人下水的話,其笨拙的手腳可能又會破壞有價值的遺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塔林理工學院(Tallin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者們開發了最新的 U-CAT 機器人。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類似海龜的外形,配有「四肢」而非螺旋槳,這就有效避免了揚起塵土的情況發生(會影響視野),同時還有助於在狹小空間內轉向。
除此之外,U-CAT 還能自主行動,在探索沈船時不用依賴長長的線纜「尾巴」。這些優勢無疑能讓它脫穎而出,成為未來人類征服海底的好幫手。在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1 日期間,這台機器人將會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而在歐盟未來的 ARROWS Project 計畫中,U-CAT 也會承擔起潛入波羅地海與地中海的任務。
參考資料: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3/11/29/robot-sea-turtle-will-map-shipwrecks-that-humans-cant-reach/
Dec 13
24
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 Dynamic Systems and Control 研究所研發,以機械的中心點為核心平衡,內部的直流轉換器提供動力給外圍的反應輪,分別位在其中三面的反應輪會快速轉動,透過轉動互相作用牽制形成動力,驅使 cubli 做出一些小特技,例如百推不倒、自動前進、單點站立、單邊站立等。研究人員說,Cubli的係統裏的轉輪技術類似于人造衛星在空間站保持平衡。據了解,其他研究小組正在考慮把這個轉輪平衡技術運用到新型機器人上,以便探索其他星球。
參考資料:
1. http://www.idsc.ethz.ch/Research_DAndrea/Cubli
2. http://daman.cool3c.com/node/74135
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nfo/2013-12/23/c_132987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