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harp公司於本月份推出一款新型掃地機器人,名為COCOROBO。 其特點在於使用者可以藉由智慧型手機進行遠端操作,由手機APP軟體設定室內配置圖,即可指定清掃區域。 另外Sharp公司也預定在電視機、冷氣機、電燈、電風扇等家電中,配合USB控制器加入遠端控制的功能。 COCOROBO於2012年12月13日發售,定價75000日元。 http://youtu.be/WeBRGIpr6E4 參考資料: http://jp.diginfo.tv/v/12-0213-r-jp.php
說到 GUNDAM 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那你有沒有想過哪天可以坐上一台飛去太空馳騁沙場呢?相信多多少少會有這樣的想法吧。現在來自日本的水道橋重工推出了一款人型可駕駛機器人 Kuratas,雖說不至於像動畫裡上天入地那麼誇張,但這台高 3.8 米、重 4.4 噸的大傢伙光是站在那裡應該就會讓不少人興奮萬分了吧(其實最主要還是外形夠帥啦)? Kuratas 由藝術家 Kogoro Kurata 和機器人專家 Wataru Yoshizaki 共同設計製造,內部可容納一名駕駛員。駕駛員透過觸控螢幕來完成主要操作,同時還有 Kinect 負責追蹤其頭部和身體的動作。有一點特別有趣的是駕駛員可以通過微笑來發射 Kuratas 手中的 BB 蓋特林機槍(BB gatling gun),說它是「笑面殺手」可以說一點都不為過啊(當然設計的初衷是娛樂,並不會讓 Kuratas 傷人)。跳轉後有兩段介紹影片,看到它動起來時還真會有一些興奮呢。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8xxEfA_orUw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2iZ0WuNvHr8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Howie Choset教授,其實驗室在進行機器動物的研究,由於自然界中的動物非常多樣,每種動物的運動行為方式亦相當多樣化。最近模仿蛇的行為發展出機器蛇,機器蛇能夠進行滑動,滾動,游泳,垂直爬升的動作。 整體架構藉由一塊一塊的金屬片段組成,加上馬達及控制驅動電路,使其達到多自由度運動的效果,並且能夠鑽進很小的縫隙之中,控制多關節使機體變成螺旋狀,進行爬升。 Choset希望機械蛇未來可以運用在救災方面,在地震棟房屋倒塌情況下,協助救災工作尋找瓦礫堆中的生還者。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8VLjDjXzTiU 參考資料: 1. http://www.sciencenews.org/view/generic/id/346496/description/The_Science_Life
日本機器人專家Dr.Guero向外界展示了他的最新的作品——會走鋼絲的機器人“Primer V4”。 據介紹,Primer V4是在前代Primer V3機器人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能夠在直徑4mm的鋼絲上平穩前行。 製作者表示,Primer V4相比之前的作品精簡了機械組件,雙臂通過遵照“傾斜感應器”所發出的信號向不同的方向揮動來保持整體的平衡。雖然,Primer V4還在腳底處增加了凹槽來更加牢靠的抓住鋼絲,但其平衡能力令人驚奇。 走鋼索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P5j619mdesM 騎自行車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qBw7XapJKk 參考資料: http://digital.sina.com.hk/news/-7-1309804/1.html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30472
由 Chib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日本千葉科技大學帶來的輪椅機器人,它和普通的輪椅不一樣,其具備了爬臺階功能。 這款輪椅除了四個輪子之外,還有五個不同的旋轉軸,這樣可以讓輪子在必要的時候抬離地面,甚至是 360 度旋轉, 如同人的腿部一樣;這樣,它就能應付在平面道路上的移動或者是跨過障礙物。 此外,這個輪椅上面還配置了多個感測器,可以感知障礙物的距離及臺階的高度,收集到的資料經過系統處理,然後輪子就會抬起相應的高度跨過障礙物; 如果感測器出現問題,機器人輪椅仍會自動調節扭矩來應付,並且會保持平衡。 跳轉還可以看到一段介紹影片,可以看到輪椅機器人載著人在臺階上如履平地,它下坡的時候還會自動後傾來保持乘坐者的平衡。 不過現在這個輪椅還處在概念階段,真正量產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t2SHKyq5yCU 資料來源: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2/10/16/robotic-wheelchair-concept/
人類在首次通過危險區域時,利用即時產生帶有註釋的數位地圖,可以將關鍵訊息傳給下一波的感應器。 機器人在有關於搜索和救援行動方面似乎有著無限的潛力—他們可以進入危險的環境,第一個反應器會快速繪製危險區域的地圖並協助建立通訊聯繫及計畫對於較大的恢復和分流工作。但在這種情形下,人類是不能到任何地方。我們仍然需要在地面上思考及呼吸。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建立了一個可穿戴式傳感器包,他可以” roboticize”人類的第一反應,讓第一個人進入到危險環境時即時數位化地圖,就像一個機器人一樣。 其原型平台包含–加速度計,陀螺儀,相機,和激光雷達(光檢測和測距)測距儀等等的東西,固定到與塑料片的差不多大小平板計算機,在綁到使用者的胸上。這些傳感器通過無線將束數據傳到到一台筆記本電腦,讓其他人可以遠程查看用戶通過環境的進度。 適應這種傳感器平台供人類使用比看起來得可能還要複雜(畢竟,機器人已經做這種映射一段時間了)。 滾動機器人比一個移動的人更要傾向於保持他們的儀器水平,在他或她的移動,彎曲,彎身,爬升,擺振,或以其他方式協商的障礙。特別具有挑戰性的可能是激光雷達傳感器,它採用了掃描束激光(及其周圍物體的反射,)建立一個3-D數字地圖的環境。 要做到這一點,MIT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方法,將從不同慣性傳感器的所有數據進行網格劃分的–他們甚至在一個實驗中使用氣壓計,而且發現在區別建築物的不同樓層是相當有效的—其在激光雷達掃描上是為了補償人的運動以及錯誤糾正。 其結果是平台在空中建立詳細的電子地圖,並藉由使用者的註釋完成(使用一個手持設備,繪圖者可以按下一個按鈕,指定感興趣的領域在地圖上的某些點)。研究人員計劃添加語音註釋到系統上,使用戶可以使聲音機錄相關地區的地圖,或留下警示錄音紀錄在地圖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Y7rScDd5h8&feature=player_embedded 參考資料:http://www.popsci.com/technology/article/2012-09/mits-wearable-sensor-pack-turns-first-responders-digital-mapmakers
美國賓州大學Grasp及 KMel Robotic實驗室發明一套控制系統可以控制好幾台微小的四懸翼直升機,形成類似蜜蜂群一樣,進行一些不可思議的動作。 每一小台四懸翼直升機能夠在高速運行下,無論上下左右,皆能保持很好的穩定性及反應性能,每一台直升機之間可以有類似溝通的效果,飛行時能夠保持彼此距離,並且又能控制各自的平衡。 從飛行效果上,可以看出他們能在不相撞的情形下排列圖案,反應靈敏幾乎是一次到位,或是彈奏樂器,彈奏出具有節奏感的音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QzuL60V9ng&feature=player_embedd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sUeGC-8dyk&feature=player_embedded 未來將能夠將這些智慧化的微型直升機群應用在軍事,協助警察,或是當房屋損毀時的就難協助上。 參考資料: 1. http://creationsanddesigns.plansandideas.com/?p=1582 2. http://www.digitaltrends.com/cool-tech/swarm-of-little-flying-robots-is-amazing-terrifying-video/ 3. http://www.upenn.edu/spotlights/penn-quadrotors-ted
這台Lit Motors’ C-1「不倒翁機車」,除了具備「密閉式」的車身,最大的特色,在於具備名為「陀螺穩定系統」(gyroscopic stabilizing system)的自動平衡機制,只要在衝擊承受範圍內(底置的飛輪可產生超過1763 Nm的力矩),你的愛車絕不輕言倒下,此外,這還是吃電的環保機車,並且具備連線的操作系統,低階款最高時速可達120 英哩/時(193公里/時). 預計2013年稍晚進行首批生產,目標2014大量生產,初始定價24000美元,量產後降為16000美元(約48萬新台幣)。 http://youtu.be/EQ76aYX9T4U
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 Alper Bozkurt 副教授及他的隊伍初步開發出一種能「控制」蟑螂爬行方向的方法。 在一隻活生生的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背部裝上一個遙控微型控制器,此控制器並非控制蟑螂的腦神經訊息,反而只是 單純連接了其的觸角和尾葉(腹部的感觸器官,用作感應空氣的流動)。 在需要轉向的時候,例如左轉,操作員就會按遙控的左鍵,微型控制器就會向蟑螂的感觸器官發出有障礙物的錯覺, 如錯覺是「來自」右邊,那蟑螂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走,以免撞向障礙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mbEX7zDzog&feature=player_embedded 此計劃的目的為開發出一低成本的災區搜索裝置,載具主要是應該於昆蟲身上;遙控微型控制器的零件(如收發訊號 的晶片)都是市面可以買到的,減省了自行開發的成本。研究員成功「指示」了這隻蟑螂走一條事前在地上畫好的曲線。
利用思想控制AR.Drone 最近,Popsci對Parrot AR.Drone 2.0做一個相當穩固的審查,其為有關於娛樂用quadcopter 的 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為基礎的控制接口所做的改進。但是,中國杭州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往前邁進更大一步。他們已經發明腦機接口,利用現有的Emotiv EEG耳機,讓使用者能夠利用他們的想法控制AR.Drone。 正如下面影片所示,此接口並非完全的精神控制,他的控制範圍也有所限制。例如:使用者想著”向右”使無人機往前飛行、”推”為上升、”向左”為逆時針旋轉、”左極轉”為起飛,而緊咬牙齒使無人機下降。無人駕駛機的機載攝影像機是利用閃爍來控制–以四次作迅速的捕捉任何進入無人駕駛飛機視頻的影像。 所以也許他並不是像iPad那樣的直觀,利用傾斜的方式就可以造你所想要的方向飛。但對於殘疾人士而言,利用大腦訊號來控制這樣平台的能力將是相當巨大的。他不只使人可以透過無人駕駛飛機及他的攝影像機的擴展移動性的一種形式,更為其它可以擴展出更多的流動性但目前缺乏的腦機接口打下了基礎。此外,這並沒有任何昂貴的實驗設備–他只需要市售的EED設備,一台筆電以及AR.Drone,這些之中沒有任何一樣會昂貴到會破產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JH96O5niEnI 參考資料: http://www.popsci.com/technology/article/2012-08/video-controlling-drone-nothing-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