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討論區
 列印本文  

本篇主題:磁滯曲線
請問先進:磁滯曲線中當達到磁飽和時會有何影響?? 另外:磁滯曲線是否只用來表示材料的特性

本話題由 謝永茂 於2003-01-06 00:00:00 發表 
目前共有10人回覆,最後回覆時間: 2003-03-21 23:36:26


 磁滯曲線  茆尚勳  2003-01-08 20:30:43
當到達飽和時,表示矽鋼片已無法再通過更多的磁通,也可以說發生飽和之後矽鋼片的磁阻會變大,所以無法產生足夠的磁通,而無法產生預期的轉矩.在設計馬達時就要避免此現象,讓矽鋼片工作在線性區.

top


 磁滯曲線  陳志勳  2003-01-28 09:29:51
請問mulder兄,如何量測判斷矽鋼片是否到達飽和?

top


 磁滯曲線  茆尚勳  2003-02-12 23:14:38
就小弟目前為止所知,好像沒辦法直接量得矽鋼片的磁通密度,只能在設計之前透過計算或軟體的分析來避免飽和的問題,又或者能夠量到氣隙的磁通密度的話,也可以大概推算目前矽鋼片的磁通密度.

top


 磁滯曲線  何世江  2003-02-19 13:46:29
磁滯曲線在非線性系統裡是一個通用名詞,在機械系統也有又稱為齒隙,在傳動正反轉之際,有一區間無傳動距離。 在電磁系統。磁化的過程中,磁通密度B應與磁場強度H(即激磁電流)成正比,但是真實的系統卻沒有那麼線性,當H值增加時,B值並沒有成比例增加,比值會一直下降,這現象稱為「飽和」。 而磁滯呢,則是當H值由大變小時,B值的變化線不沿著H上升時的曲線,而是會延緩變化有「遲滯」的現象,相同的B值,H值要降到比上升時更低值才出現。 如果H場是正弦變化,B-H曲線會像一條有厚度的S字,工作點在外環逆時鐘迴轉。 上述S字的面積就是鐵磁材料一個週期單位體積的磁滯損。

top


 磁滯曲線  團體會員  2003-03-13 11:36:53
測試磁滯曲線的目的大約有: 1. 測知飽和磁化量的多少. 2. 測知鐵損值〈磁滯損〉. 3. 可依磁滯曲線的形狀來決定材料的用途等.

top


 磁滯曲線  王世杰  2003-03-14 09:02:10
大家好: 如果是永磁馬達,馬達Ke(感應電動勢常數)測出後(以前討論區有文獻可以知如何測),加上馬達定子形狀,線圈匝數,就可大約估出有多少磁通流入鐵心,再根據矽鋼片之B-H curve,就可算出永磁設計落點在何處,離飽和點有多少餘裕........... 若要以實驗更精準驗證,可以以下方法測試,若永磁設計落點適當,Kt(扭矩常數)應等於Ke,所以我們以上述方法測出Ke後,再利用扭矩計,將馬達通電,量出轉矩與電流,間接推出Kt,若2者相當,表馬達仍在線性區操作,(當然測試時driver 不得限制電流....),若永磁設計落點不恰當,可能通入電流後,鐵心就飽和掉了,則Kt會遠小於Ke

top


 磁滯曲線  茆尚勳  2003-03-21 00:43:59
請問各位前輩,矽鋼片的飽和點要如何決定?以前聽過一些前輩說過矽鋼片的飽和點為B-H曲線的最後一點,但晚輩覺得似乎不大對,因為,對於馬達而言,飽和點應該指對於馬達產生性能上的限制的點,才比較合理。那麼這個問題又可以解釋為當矽鋼片的工作點位於B-H曲線的哪一點會對馬達產生不良的影響?如果可以明確的知道此點,在設計馬達上將可以更有效地發揮馬達的性能。

top


 磁滯曲線  王世杰  2003-03-21 09:41:37
前輩不敢當,一點小小看法,嚴格來說,矽鋼片飽和點為當B-H 之相對導磁率接近1時稱之. 一般設計自己需先決定永磁operation point,當此operation point遠離飽和點,操作在線性區之機會更大,但太保守下,繞線空間會不足,選擇離飽和點太近,當通入電流擾動後,有可能使Kt急速下降,但繞線空間會大一些,二者存在有最佳值,以H18為例,1.3T以後相對導磁率就會由4000開始下降,筆者一般設計operation point在 1.3~1.4間,特性還不錯,合理的取法還需考慮你的繞線匝數,通入電流,氣隙大小,矽鋼片外觀,永磁材料,就有待你自己的試驗了!

top


 磁滯曲線  黃啟東  2003-03-21 13:01:44
小弟有些問題請問前輩請問如何知道Ke 和 Kt 的值呢

top


 磁滯曲線  王世杰  2003-03-21 23:36:26
你好! (1) Kt,Ke 設計值為多少是靠規格決定,定下Kt(Ke亦決定了)就已經決定每匝電流量為多少,與需多少電壓,多少R多少L才能承受此loading且可達到需求轉速 (2) 透過FEM軟體分析,或手算式,或電機手冊的設計公式都可估算,這是磁路計算中最基本的參數,與旋轉半徑,相槽數,馬達高,匝數,定子外觀,磁石肉厚與 材料,間隙都有關係,沒有軟體,手算式也可估進20%內誤差 (3) 量測見前筆者的說明

top


欲回應此篇文章,請先登入!